地处北纬37.05度,胶东屋脊崖山的前麓,这里隶属于烟台海阳市郭城镇的姜家村,比起村庄的名号,这里盛产出的小米更为被大家知晓,眼下正值小米丰收季,村民们通过勤劳的双手变“石”为“金”,鼓足自己腰包。
传说故事让小米醇香永流传
时至今日虽历史无从考究,但自明朝年间,聪明的姜家祖先来此建村后,便发现村里的土地与周围不同,在尝试了不同种类的粮食种植后,最终小米的种植让村民收获满仓,村民们用经验结晶的产物并流传至今获大家青睐,这种勤劳与智慧让人为之称赞。
姜家小米好在哪儿?村民们是这样夸赞道的:“我们村三面环山,村里大部分的耕地都是千页岩风化的梯田,这也给小米成长提供了天然优势,因小米属于耐干旱的谷类作物,谷子的根须茂密发达,可以直接依附在页岩之间,汲取岩层里的水分和矿物质,以此来保障自身的口感和营养。”同时千页岩风化也给富硒的土壤形成提供了“天然优势”,吃着“硒土”长成的小米自然是口感醇香、营养丰富。
村庄走出代言人让小米“身价”翻倍
小米初丰收,订单却早已纷至沓来,供不应求,如此火爆场景,村民们不约而同感谢着一个人———姜常永,一个从村庄走出去的孩子。
2015年回乡探亲的他偶然得知村庄小米销售仍然存在“窘境”。“受村庄地理条件偏僻所致,加之村民资源有限,小米销售途径大多靠赶集蹲点售卖,每斤6~8元不等,辛苦一年却没赚多少钱,也让好的农产品资源走不出大山,为村民打开一条畅通的销售渠道,帮助村民致富增收势在必行。”
要想赚得好收益,产品渠道是关键。为破解这一难题,姜常永四处奔走参展学习,在他的细心讲解,加之产品良好品质下,收获一众食客的味蕾,订单纷至沓来,姜家小米自此火爆“出圈”,随之而来的便是身价的“水涨船高”,从早期的6~8元,涨至现在12~15元。
“小米走出去了,村里支柱产业有了,老百姓腰包鼓起来了,我的心愿也达成了。”姜常永表示。
小米丰收期 村民们笑容挂脸上
作为村里“种米大户”,于龙香最近的笑容一直挂在脸上,“虽然收米过程很辛苦,但是想到即将到来的收获,即便再辛苦心里也是美滋滋。”
自结婚后,于龙香就跟丈夫种植小米,后来村里成立起合作社,看准产业发展良好势头的她第一个加入到合作社中,并扩大了种植面积,如今村里十分之一的小米都出自她家。
“今年雨水适中,收成比往年也要更好一些,每亩地600斤左右。”看着一束束饱满的谷穗,于龙香收割的速度都加快了许多。
同样享受到小米“红利”的还有村里的碾米户姜树君,自从小米开始收获,他家的机器可是连轴转,“每天早上4点就有人来排队,一直加工到晚上8点,等了一年,大家都盼着吃一口最新鲜的小米。”姜树君表示,之前家中那台小型机器一天只能加工400多斤米,速度太慢不说,还没有直接烘干技术,十分影响小米的口感。
前些年姜树君果断花费5万余元,购进了一台大型全套加工设备,每天可以生产几千斤,且在他的细心钻研下,成功研制出烘干设备。“现在只需把谷送到这儿来,通过一条龙设备的加工,最后便可以呈现出完美的小米,为村民省时省力。”
虽然投资较多,但村里加工小米需求旺盛,不到两年时间,姜树君便已经收回成本,且盈利许多。“自己在赚钱之余,也给村民送去便利,一举两得。”姜树君乐呵呵地说着。